
曾经被大家捧起的“东方美酒”,现在在国产葡萄酒行业彻底失灵了,在自家人面前都站不稳脚跟,年产142万千升到现在只剩12万。
东方美酒崛起的标题占据了《河山画报》整整四个版面,谁都以为这是个朝阳产业的开始,没想到这场狂欢竟是最后的盛宴。
全国一年的产量,还不够上海人喝三天,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时间拨回2015年,那简直是天堂,全国产量冲到142万千升,生产线轰鸣,酒农们数着订单笑得合不拢嘴,谁能想到那竟是最后的晚餐。
整个行业的利润,更是从52亿直接蒸发到不足3亿,跌幅高达95%,这是什么概念?还不如一家白酒巨头三天的利润。
曾经的龙头老大张裕,交出了“二十年最差”的财报,营收狂降,利润腰斩,高峰时近250家企业,如今只剩零头,六成玩家已经出局。
当年政府斥巨资,想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再造一个“波尔多”,如今看来连投资的零头都收不回。
2024年澳洲葡萄酒的“双反”税没了,塞尔维亚的酒也零关税杀了进来,这就像给一个本就摇摇欲坠的病人,又补上了一脚。
进口酒的攻势,堪称教科书级别,一个国际品牌,八个月就卷走十几亿,等于活生生撕下了张裕四分之一的年收入。
国产酒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几乎无法呼吸,别人的现代化舰队已经进港登陆,我们却还在慢悠悠地思考船坞该怎么修。
早年间我们的龙头企业,为了显得“高级”,在广告里清一色用法兰西风情的品酒师,用着看不懂的外文命名。
这种骨子里的不自信,渗透在包装、营销的每一个毛孔里,处处都是对西方的拙劣模仿,从瓶形到酒标,都透着一股“我是学来的”心虚。
消费者心里自然会犯嘀咕:既然你是个模仿者,那我为什么不直接去买那个被你模仿的正主呢?
营销上更是落后了一个时代,超过八成的酒厂,还在用最原始的办法,派业务员一家家跑店推销,这在抖音、小红书的时代,跟刻舟求剑有什么区别?
当进口酒商在直播间里把内容玩出花时,国产酒的声音却小到听不见,偶尔想搞点中国式营销,投进去的钱,连对手的零头都不到。
这是一件极其荒诞的事:国产葡萄酒,被划为工业品,要背负高达28%的综合税负,而漂洋过海来的进口酒,却按农产品算,税负不到10%。
巨大的政策差异,直接在市场上制造了畸形,一瓶宁夏酒庄出厂价120块的赤霞珠,摆上货架敢卖398,而品质相当的智利酒,到岸价可能只要90块。
结果就是国人为了“面子”,宁愿花大价钱在酒桌上开一瓶进口酒,我们不仅在价格上输了,更在心理上,亲手把刀递给了对手。
当“进口的就是好的”这种观念成为一种集体潜意识,国产酒想翻盘,比登天还难。
价格泡沫的破灭,虽然痛苦,但未必是坏事,它逼着整个行业从“贵族梦”里醒来,直面现实。
贺兰山的酒庄,把直播间搬到了烟火繚繞的烤羊肉摊前,主播一边撕着羊腿,一边举杯高喊:“撸串配红酒,越喝越有!”评论区瞬间炸锅,一场直播的销量,顶得上过去一个月的业绩。
天津的王朝酒业,在“星空酒吧”快闪店里,用煎饼果子配甜白葡萄酒,引得大学生们排队尝鲜。
云南的酒庄,用一款高酸的马瑟兰,搭配当地酸辣开胃的傣味鬼鸡,连大厨都拍案叫绝。
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酒桌上那套繁文缛节,而是生活里真实可感的松弛与惬意。
中国葡萄酒的未来,不在西方的评分体系里,不在那些故作高深的金奖银奖里,而在我们自己的餐桌上。
撕掉“贵族”的标签,别再迷信什么帕克评分,消费者自己的舌头,才是最好的裁判。
如果法国人能就着薯条喝掉全世界最多的葡萄酒,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一瓣蒜配我们的干红?
当那杯酿了四十年的东方风味,敢于放下身段,真正走进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时,它就离重新飘出深巷的日子不远了。
互联网时代模糊了地域品牌的边界,短视频时代没有怀才不遇,只要敢死掉贵族标签,用创新营销撞出新路,百亿超级单品完全可能在五年内诞生。
国产葡萄酒真的要凉了吗?当我们快撕掉那件长衫,走进烟火人间时,那杯酿了40年的东方风味,会不会终将飘出深巷,重新走进千家万户?
【2】大众日报2024-08-26《业绩创17年新低,“葡萄酒一哥”张裕卖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