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葡萄酒正处于价值重估的拐点。”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第六届中国葡萄酒领军企业T7峰会上直言。面对全球葡萄酒产量与消费量跌至60年新低的行业寒冬,这位行业掌舵人却看到破局之道:“唯有以消费者为中心,用极致化思维重构产业链,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赢得线年,中国葡萄酒市场呈现整体消费下滑与结构转型并存的态势。海关数据显示,国内葡萄酒消费量同比下降19.3%至5.5亿升,产量下滑17%至2.6亿升,创下20年来最差业绩。
而与此同时,200元以下大众价位段产品占比提升至67%,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酒庄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性价比与体验经济的崛起,正悄然改变着行业基因。
中国葡萄酒产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2024年数据显示,国产葡萄酒产量同比下降21.9%,龙头企业张裕A营收下滑25.26%,净利润暴跌42.68%,创下20年来最差业绩。
而同时,市场结构转型的曙光已然显现。200元以下大众价位产品占比升至67%,印证了性价比消费的崛起。高端市场则呈现另一番景象:单价500元以上产品增速达20%,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的酒庄旅游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
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带来意外机遇。中国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加征反倾销税率高达116.2%-218.4%,导致奔富等进口品牌价格飙升。以中华红酒为代表的国产品牌趁机抢占市场,其中高端产品定价在200-500元区间,比同档位进口酒价格低30%-50%。
“产业的问题本质是供需错配。”宋书玉一针见血地指出,“消费者要的不是‘贵的酒’,而是‘对的产品’。” 这种错配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尤为明显——Z世代更关注个性化体验与情感共鸣,传统“面子消费”正让位于“悦己消费”。
面对历史性拐点,中国葡萄酒产业亟需系统性破局方案。在2025年T7峰会上,宋书玉提出产业需围绕六大“极致化”深耕,为行业绘制了清晰的突围路线图。
产区极致化方面,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已建成酒庄百余家,近十年斩获国际奖项1100多个。当地政府正推进“种植面积达150万亩、酒庄370家以上”的2035年规划,打造文旅融合的产业生态。
产品极致化创新层出不穷。茅台葡萄酒公司推出“茅台+产区+庄园”模式,建设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2万余亩,通过“树品牌、定模式、建机制”三步走策略,实现从亏损到盈利的华丽转身。
风味极致化成为攻克消费者味蕾的关键。长城葡萄酒研发适配中餐的柔化单宁、果香突出型酒款,其天赋酒庄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利用当地独特风土条件,打造“甘润平衡”的东方口感。
文化极致化战略中,长城葡萄酒2024年推出“中国酒色”革命——用“柳色悠”“胭脂俏”等九种中国传统色重新定义葡萄酒色谱。相关微博话题“喝得到的中国色”阅读量达2.8亿,成功唤醒消费者对东方美学的共鸣。
性价比与服务极致化构成最后闭环。云仓酒庄通过数字化仓储体系,构建“产区前置仓+城市云仓”网络,将传统“酒庄→总代理→区域经销商→终端门店→消费者”的冗长链条简化为直连模式,物流效率提升30%,破损率显著降低。
“喝葡萄酒就是让消费者获得享受、愉悦,何须一定要懂葡萄酒?”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王祖明在成都糖酒会上抛出颠覆性观点。这代表着行业正在打破西方品酒礼仪的文化枷锁,回归饮品本质。
在宁夏和誉酒庄创始人孙建新看来,文化才是指引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中国人的酒庄一定要有中国文化”,他创立的和誉酒庄以“和”文化为魂,构建“种植平衡和酿造平衡”体系,将东方哲学融入酿造工艺。
历史考证显示,中国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河南商代遗址出土的盛酒铜卣证明,中国酿造葡萄酒的历史比西方认知早一千多年。唐代李白写下“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的诗句,陆游用“如倾潋潋葡萄酒”形容其色泽——这些文化资产亟待系统梳理。
国潮营销成为连接年轻群体的桥梁。中华红酒凭借“国风营销”异军突起,其故宫联名款融合敦煌壁画元素,扫码可解锁AR酿酒动画,单月销量突破10万支。 长城葡萄酒则通过“九色鹿”国漫IP联名,在B站收获百万级年轻粉丝关注。
“我们首先应该留意品牌,品牌的重要性很大。”香港酒评人Rebecca强调,“中国葡萄酒要通过有效的推广方式,在世界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形象。”在她看来,撕掉“舶来品”标签是价值重估的关键一步。
当传统渠道遭遇挑战,数字化成为破局利器。ProWine《2025中国葡萄酒市场报告》显示,77%从业者认为社交电商将主导未来销售,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的直播带货正超越传统渠道。
云仓酒庄的创新实践更具革命性。该企业通过“数字化仓储+智能供应链”系统,实现葡萄酒从出库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大幅缩短。“我们的云仓不是简单的存储空间,而是数字化供应链的枢纽”,负责人介绍,系统会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区域消费习惯自动推荐仓储方案,显著提升周转效率。
数字化更改变了生产逻辑。通过云仓平台的消费数据分析,酒庄可以直接获取终端偏好反馈,甚至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酿造计划,实现“以销定产”的反向定制。宁夏某酒庄据此开发的莫斯卡托起泡酒系列,精准契合年轻女性消费场景,上市三个月即实现盈利。
市场教育方式也在数字化转型。长城葡萄酒通过小程序开发“AI品酒师”功能,用户上传酒标即可获取适配中餐搭配方案,三个月用户破百万。张裕则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扫码可查看葡萄园管理、酿造工艺全流程,满足消费者对透明度的需求。
产业协作方面,需建立 “产区联盟”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联合会秘书长薛刚指出:“中国葡萄酒要走向世界,需要我们整个葡萄酒产区抱团。”该产区通过统一推广、共建风土数据库,十年间国际奖项增长15倍。
年轻化战略要求产品与场景创新。第六届T7峰会提出“潮饮战略”,开发莫斯卡托起泡酒、茶酒混酿等创新产品,结合音乐节、露营场景做快闪品鉴。 通化葡萄酒股份则复活“红梅”经典品牌,以“梅开二度”唤醒消费者情感记忆。
政策借力不可或缺。工信部2024年废止葡萄酒行业准入限制,商务部启动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反倾销调查。山东、宁夏等地方政府推进酿酒葡萄种植扶持政策,宁夏产区获千亿级产业基金支持。
国际化步骤需循序渐进。李瑞琴在新疆戈壁滩创立的乡都酒业,先依托“一带一路”开拓中亚市场,再逐步进入欧洲。产品设计采用“双标体系”,出口酒标突出“中国风土”,内销版本则强调配餐实用性。
“先让大家喝起来。”王祖明的建议道破市场教育真谛。其倡导的“家庭葡萄酒计划”,通过99元月度订阅配送模式,搭配线上品鉴课程,在长三角试点城市实现复购率75%。
成都春糖会落幕之际,宁夏和誉酒庄的“和”文化主题展厅前仍排着长队。酒庄创始人孙建新向品鉴者讲述着“生态平衡成就酒体平衡”的理念,展台上那瓶琥珀色的“东方尊西拉干红”,在灯光下泛着“紫夜凝”的中国色光晕。
千公里外的烟台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一群小学生正体验着数字化导览。当他们通过AR技术看到李白笔下“葡萄初酦醅”的盛唐酒肆场景时,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恰似中国葡萄酒的未来。
ProWine最新报告显示,超半数业者看好2025年中国葡萄酒市场。当宁夏产区的酒庄用马瑟兰酿造出比肩南罗讷河谷的佳酿,当长城葡萄酒的“胭脂俏”取代“宝石红”成为消费者词典,这场东方酿造的破茧之旅已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