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昨天,历史上迎来了首位来自美国的教皇,罗伯特?普雷沃斯特这位红衣主教被称为利奥十四世。
罗伯特?普雷沃斯特,这位来自波士顿的牧者打破了延续两个多世纪的传统,毕竟从1846年开始,一直都没有迎来过非欧洲籍的继任者。
这位操着流利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新教皇,用一句 “愿和平与你同在” 开启了自己的牧职,却让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副总统万斯五味杂陈。
在担任新教皇之前,罗伯特?普雷沃斯特的个人社交平台账号多次批评特朗普,要知道这位新教皇大部分时间都在拉美度过的,很明显,他与特朗普、万斯并不对付。
并且,他还曾在社交媒体上痛批他们的移民政策 “违背教会教义”,罗伯特?普雷沃斯特是一个出生在芝加哥南区的一个工薪家庭的孩子。
父亲是教区学校的校长,母亲是图书馆管理员,这个典型的美国中西部天主教家庭,为他打下了扎实的信仰根基。
小罗伯特在圣坛侍者的白袍与图书馆的油墨香中长大,这个能同时用英西法意四国语言背诵《圣经》的少年,在维拉诺瓦大学拿到了数学学位。
童年的罗伯特每天清晨都会步行到教堂担任祭坛男孩,在拉丁语弥撒的熏染中,他对教会的使命感悄然萌芽。
1977 年,他以数学学士学位从维拉诺瓦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高薪的金融行业机会,加入圣奥古斯丁修会,从此踏上了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职之路。
在罗马深造期间,罗伯特展现出惊人的语言天赋,除了母语英语,他熟练掌握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法语,这为他日后在拉美传教埋下伏笔。
1985 年,30岁的罗伯特被派往秘鲁安第斯山区,在那个贫困与暴力交织的地区,他一待就是十年,白天,他徒步翻山越岭为村民主持弥撒。
夜晚,他在煤油灯下研读教会法,最终成为秘鲁教会法庭的法官,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教会使命的认知:“真正的福音不在华丽的教堂里,而在那些需要被倾听的苦难中。”
2014 年,时任教皇方济各将罗伯特召回秘鲁,任命他为奇克拉约教区大主教,在这个可卡因走私猖獗的城市,他发起“牧民革新”计划。
他让神职人员走出教堂,深入贫民窟提供医疗和教育服务,五年间,当地教会的性侵投诉率下降了67%,信徒人数却增长了40%。
这段政绩让方济各对他刮目相看,2023年将其擢升为枢机主教,并委以主教部负责人之职,这个职位被视为教皇的“影子内阁”,掌管全球主教的任命权。
谁也没想到,这位看似温和的拉美传教士,在社交媒体上竟是个直言不讳的“斗士”,从2015年开通社交账号开始,罗伯特频繁对社会议题发声。
2015年呼吁废除死刑,到2020年为弗洛伊德事件发声,这位红衣主教把社交媒体玩成了现代版“赎罪券”,当罗伯特当选的消息传来时,特朗普正在白宫与英国首相讨论贸易协议。
他立刻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历史性的时刻!首位美国教皇,我们深感荣幸!” 但这条推文的发布时间,距离罗伯特最后一次批评他的移民政策仅仅过去了 47 天。
而在今年四月,罗伯特还转发了特朗普与萨尔瓦多总统的会晤照片,并配文对特朗普进行批判,说实话,看到特朗普发来的贺电,我忍不住脑补白宫幕僚们的紧急会议。
他们或许在讨论,该强调教皇的“美国血统”来拉拢选民?还是淡化他的“进步立场”以免激怒保守派?
毕竟这位教皇曾公开支持同性恋者领洗,又对气候变化问题异常执着,这些都可能成为大选中的敏感话题。
这种戏剧性的转变,源于美国天主教徒的政治影响力,作为美国最大的基督教派别,天主教徒在关键州如宾夕法尼亚、威斯康星的选票至关重要。
特朗普深知,若与新教皇公开对抗,可能会失去这部分选民,而副总统万斯的处境更为微妙,他曾多次引用圣经为自己的移民政策辩护,但却被罗伯特在推文中直接打脸。
尽管拥有美国和秘鲁双重国籍,罗伯特的当选依然震惊了教廷内外,传统上,梵蒂冈倾向于选择小国出身的教皇以避免大国干预。
但罗伯特的身份却恰恰成为他的优势,在秘鲁的 30 年深耕,让他成为“全球南方”教会的代言人,而美国背景又能争取北美教会的支持。
这种双重身份在枢机团中形成独特的号召力,他支持方济各允许离婚再婚者领圣餐的改革,但在同性恋议题上保持审慎,主张“在教义连续性中探索可能性”。
这种中间立场让他获得了多数枢机的认可,不过,他的当选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他因在芝加哥和秘鲁任职期间对神职人员性侵案件处理不力遭到指控。
尽管调查最终未发现直接责任,但这一污点始终如影随形,在选举期间,保守派枢机曾以此为由阻挠他的提名,最终因缺乏证据而作罢。
在胜任后,利奥十四世用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发表了就职演讲,却唯独没有使用英语,这个细节被敏锐的观察者捕捉到。
这既是对拉美教会的致意,也是对美国政治的无声回应,目前,罗伯特还面临很多挑战,但机遇同样存在。
他的跨文化背景和社交媒体影响力,为教会的全球化转型提供了可能,他的当选不仅是天主教历史的里程碑,更是对全球化时代教会角色的重新定义。
在这个充满分裂与冲突的世界,人们期待这位首位美国教皇能带来真正的和平,正如他在阳台上说出的第一句话:“愿和平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