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如果问你最喜欢古镇是哪一座,你会选择哪一座古镇呢?有人会说是朱家角古镇,也有人会说是七宝老街。
可是我觉得,在上海金山区有这么一座古镇,也同样在绽放着它的魅力,这就是枫泾古镇。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这是因为这座古镇不仅仅是在上海,就是在江浙沪一带,枫泾古镇也是比较出名的。
枫泾的灵魂藏在 “三桥”。界河与市河在此交汇,清风桥、竹行桥、北丰桥呈 “品” 字形相依。我们去时正逢晨雾未散,站在桥北望,河水托着桥影晃晃悠悠,岸边的老樟树垂着青苔,树下阿婆蹲在石阶上择菜,竹篮里的青茄子还沾着泥土。
北大街的丁聪漫画馆是栋清末民初的老宅子。推开木门,最先看到的是丁聪的自画像:戴副圆框眼镜,嘴角叼着烟斗,眼里藏着狡黠的笑。
馆内陈列着他的《阿 Q 正传》插图原稿,线条简练却透着犀利,连展厅的灯光都带着几分幽默的暖黄色。朋友指着一幅《武大郎开店》笑到不行:“你看这武大郎,把高个子店员全赶走了,真是讽刺得过瘾!”
转身钻进和平街的三百园,像是跌进了时光的褶皱里。这座三进宅院里,百盏灯、百只篮、百件农具分门别类摆着。
最让我挪不开眼的是二楼的 “女儿红” 展区,几十个雕花酒坛整齐排列,坛身上的 “并蒂莲”“鸳鸯戏水” 图案虽已褪色,却依然能看出旧时嫁女的喜庆。导游阿姨说,这些都是当地百姓自发捐赠的老物件,“每只篮子都装过米,每盏灯都照过夜路”。
到枫泾,第一口总要留给丁蹄。致和桥边的作坊里,大铁锅咕嘟咕嘟煮着酱色的蹄膀,老师傅用长筷子戳了戳,油亮的皮立刻绽出裂纹。
我们买了热乎的现吃,坐在河边石阶上,用牙签挑着吃 —— 皮糯肉酥,酱香里带着微甜,连骨头缝里的汁水都舍不得浪费。
午餐钻进 “唔呶喔哩” 酒家,名字念起来像撒娇。天井里摆着几张木桌,桌角爬着青苔,屋檐下挂着玉米串。
点了田螺塞肉和吴越豆腐,田螺肉混着猪肉末塞进壳里,吸的时候得用巧劲;豆腐是用石膏点的老豆腐,浇上虾米青蒜熬的卤,嫩得能晃出水来。隔壁桌的阿叔看我们吃得香,主动搭话:“小姑娘,这豆腐要就着米饭吃,落胃!”
下午在长廊吃小吃,被 “熏拉丝” 的招牌勾住了脚。摊主是位戴草帽的大叔,看我们犹豫,笑着说:“没吃过的都怕,尝过的都回头。” 咬了一口,外皮焦香,肉质紧实,带着烟熏的草木味,配着冰镇酸梅汤,竟吃出了几分野性。
交通:上海南站乘枫梅线 分钟直达。自驾可停古镇停车场,10 元 / 天。
穿搭:穿软底鞋!青石板路高低不平,穿运动鞋最舒服。春秋季穿棉麻长裙拍照绝美,记得带件薄外套,河边风凉。
最佳时辰:清晨 6:30-8:00 人最少,拍桥最好;傍晚 5:00 后灯笼亮起,长廊像撒了碎金,适合散步。
隐藏玩法:去生产街的 “老茶馆” 坐一坐,花 5 元泡杯枫泾绿茶,听本地老人聊家常;若赶上雨天,买把油纸伞在廊下走,随手拍都是电影感。
我们离开时已是黄昏,河边的灯笼次第亮起,把河水染成暖橙色。有个阿公坐在廊下编竹篮,竹条在他手里翻飞,发出 “沙沙” 的响。
是啊,比起那些网红古镇,枫泾更像一位温和的老者,不紧不慢地告诉你:江南的美,从来不在打卡点里,而在廊下的一阵风、桥头的一盏灯、以及陌生人递来的一块试吃糕里。
若你也想逃离喧嚣,不妨来这里住上一晚,枕着流水声入睡,等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漫过廊棚时,再慢悠悠地推开窗 —— 毕竟,在枫泾,时间本就该用来浪费。